主题: 泸州出台国内首部酒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12月1日起实施

  • 半夏时光
楼主回复
  • 阅读:24290
  • 回复:11
  • 发表于:2018/12/1 13:23:06
  • 来自:四川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泸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12月1日起,《泸州市白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条例》正式实施,国内首部酒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在四川诞生,我国酒文化遗产保护再添一项创新实践。  

  《条例》明确白酒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范围。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提出名录保护制,将保护的窖池、作坊以及储酒空间限定在持续生产使用三十年以上且仍在生产使用的范围,并将浓香型白酒生产窖池、酱香型白酒生产作坊和储酒空间作为核心文化遗产资源列入名录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创新推出“技艺代表人”,保护白酒传统酿造人才。


   天宝洞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设计保护的退出机制,例如,有用的浓香型白酒老窖池空置半年以上、酱香型白酒老作坊空置一年以上,或损害自身名誉的“技艺代表人”等,均应退出保护名录。

  《条例》还明确区域性整体保护机制,鼓励特定区域设立白酒文化生态保护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政策优惠、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扶持,发展白酒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活动。


  工人利用传统工艺酿制白酒

  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条例》积极推进建立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机制;建立数据库和数字化保护系统平台,对进入名录的遗产和技艺代表人以及白酒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数字化保护;采用酒镇、酒庄等形式传承、创新和发展泸州白酒历史文化;鼓励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特色专业和课程。

  违反《条例》的,将由市、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分类处罚。如破坏老窖池、老作坊和储酒空间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最高将处以20万元罚款等。

  泸州市是全国老窖池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酒类持证生产企业中,有三十年以上窖龄的窖池1.46万口,其中,浓香型窖池1.39万口,酱香型窖池686口,涉及企业122家。《条例》出台后,这些窖池和酒企都将有望纳入保护范围。

  泸州市人大法制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条例》出台后,将有助于消费者认识白酒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督促和引导企业对老作坊、老窖池和传统固态发酵酿造技艺等保护和传承,依托技艺代表人制度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统筹协调城市建设与白酒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延伸:

  酒文化保护地方立法,泸州为何成国内首例?

  “有了法,就有了保护酒文化的根!”11月30日,泸州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雷正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再过一天,国内首部地方立法的酒文化保护条例——《泸州市白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条例》就要正式生效了。

  泸州地处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是全国唯一拥有两大全国知名白酒(泸州老窖和郎酒)的城市,又被称作“中国酒城”。历经千年发展,泸州留下了明清时期国宝窖池群、酿酒老作坊、传统纯粮固态发酵酿造技艺等历史文化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泸州市是全国老窖池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方。目前,全市酒类持证生产企业中,有三十年以上窖龄的窖池14614口,其中,浓香型窖池13928口,酱香型窖池686口,涉及企业122家。其中,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窖池就有6640口。全市各地还分布着用于陈酿白酒的储酒空间。


  酿酒

  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白酒传统酿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白酒传统酿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白酒传统酿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44人。

  2017年,泸州全市白酒主营业务突破800亿元、增长20%,分别占全国的14.3%、全省的35.8%,实现利润总额69.7亿元,分别占全国的6.78%、全省的26.44%。

  在打造“中国酒城”方面,泸州市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效,但“城市建设与白酒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对白酒历史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发展不够重视”等问题,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困扰泸州继续打好“白酒牌”。

  在雷正云眼中,焦点不仅在窖池,还要保护老作坊、古遗址、酿酒技艺、习俗,更要保护白酒传统酿造的技艺代表人。

  无论从窖池到老作坊、古遗址等保护范围的“扩容”,还是通过立法出台具有地方特点的酒文化保护性遗产法规,更或是在该条例框架下保护“技艺代表人”的创新制度设计,泸州两年来的诸多探索背后究竟有何动力?11月29日至30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士。

  立法源动力

  白酒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有“矛盾” 保护水平尚处初级阶段泸州市商务局副局长邹学明全程参与了《条例》的政策法规研究工作。“过去,很多老窖池散落在泸州主城区各个角落,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遭到了一定程度影响和破坏。”邹学明说。


  郎酒天宝峰陶坛酒库

  雷正云坦陈,泸州也采取过保护和发展措施,但由于保护缺乏整体性理念,保护手段单一,保护效果未能呈现,区域性特色得不到体现和发展。

  而在今年,泸州市提出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其中白酒产业要在2020年,完成突破千亿营收目标。

  这意味着,传统文化保护、城市与白酒产业发展之间,亟需找到一个平衡。

  面对一些“消失”在历史记忆的窖池、尚处于初级阶段的酒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现状,及泸州迫切想要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打造千亿白酒产业的迫切愿望,泸州市决策层开始意识到,泸州酒文化想得到长远发展和更好传承,必须带着问题意识,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如何不闭门造车同时,又能结合地方特色,找到一条适合泸州酒文化的保护之路?

  这个问号,泸州探索了两年。

  “难!”雷正云回忆,国内没有任何一部酒文化保护条例可供借鉴。感到迷茫的雷正云,经常鼓励参与立法的团队相关人员,“我们要深入调研,找到治本之策。”

  泸州市文体广局文化遗产保护科科长陈科也是团队核心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近2年探索,《条例》修改不下56次。

  团队对外找“经验”,学习天津、海南、杭州、恩施、临沧等地的非酒类地方立法经验:对内找“诉求”,先后分3轮给泸州市白酒企业征求意见,共发出1000多分调查问卷,摸清企业和专业人士的诉求,集中在了要保护更多老窖池、保护知识产权……

   保护新探索

  老窖池、老作坊、储酒空间均纳入“名录保护”制,“技艺代表人”作非遗传承人后备军

2016年12月下旬,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条例》作为2017年预调研项目:去年11月中旬,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将其列入2018年立法计划。这个项目为泸州白酒文化保护工作打开一扇天窗。

  2018年12月1日起,《条例》正式实施,全文共六章、54条。泸州敢于创新、率先立法,通过地方立法保护白酒传统白酒,为发展与保护间的平衡提供支点。

  记者注意到,《条例》第一章第一条开宗明义——“为了保护和发展泸州白酒历史文化遗产,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从《条例》的核心章节“名录保护”不难看出,保护范围广是一大特点。如符合条件的老窖池、老作坊、储酒空间和古遗址、市级以上与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相关的非遗传承人等,均列入名录。

  泸州市文体广局副局长向立介绍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泸州市白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条例》历经修改56次,条例名称直到今年6月才定下来。

  过去,它还叫《泸州市白酒文化保护条例》,仅三字之差,带来的却是保护范围的“扩容”。“像储酒空间、文物点,甚至白酒的重要文献和手稿,都是改了条例名称后加进来的。”陈科补充。

  同时,引起不少白酒专家关注的一项创新制度设计,是《条例》创造的新角色“技艺代表人”。

  “每3到4万从业人员,仅1人是非遗传承人。”泸州市人大法制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泸州市酒业从业人员近18万人,中国酿酒大师仅5人、省酿酒大师仅6人。

  如何让更多酒业从业人员得到认可,壮大白酒历史文化的传承力量?不如,在酒业从业人员和非遗传承人间设计一个“过渡”角色——“技艺代表人”。

  “如何选拔非遗传承人,自此有了章法。”在陈科眼中,技术代表人和国家、省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进行有效制度衔接,将技艺代表人作为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后备力量。

  对于首部《条例》颁布实施,泸州酒企纷纷表示“盼望已久”。泸州中远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荣忠远说,酒文化立法后,他的窖池得到名正言顺的保护,如果有人在酒厂周边野蛮施工,终于可以找到法律依据了。郎酒酒店总经理杨辅春说,泸州首创白酒传统酿造技艺代表人传承,将为白酒传统酿造储备大批的后备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保护缺乏整体性理念、保护手段单一也有望成为历史。《条例》设置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规定在符合条件的特定区域可以设立白酒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政策优惠、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扶持。四川在线泸州消息(记者 魏冯)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