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泸州人有多爱吃面?古蔺“面村”逛街都在面条里

  • 翱晨
楼主回复
  • 阅读:15666
  • 回复:0
  • 发表于:2022/7/24 19:32:37
  • 来自:四川
  1. 楼主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泸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坐拥长沱两江,地处川渝滇黔结合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孕育出泸州特色美食文化,面食就是其中之一。对于很多人来说,泸州的面不仅是美味,更是一种乡愁。



▲古蔺“面村”,挂面如瀑


说到泸州的面,曾被《舌尖上的中国》点赞“耐煮、润滑,有很强的吸汤能力,是早餐首选”的古蔺面,是不少泸州人的最爱。哪里可以买到正宗、好吃的古蔺面?古蔺人会告诉你——“面村和擀面一条街”。

随着古蔺面入选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获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保护,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古蔺面。然而,除了当地人外,很少有人知道这一个村和一条街,就是古蔺面文化最具特色的缩影。




从脚踩手剪到规模化生产
“面村”让古蔺面走向全国


7月20日凌晨5点,天还没亮,胡刚就已经来到面厂开始一天的工作。“做面一般都是天还没亮就开工,等到太阳一出来,面条刚刚做好,就可以晾晒了。”今年43岁的胡刚,做面已经有20多个年头,作为市级非遗——古蔺面的第三代传承人,他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古蔺面走向全国。


天还没亮,胡刚就来到面厂开始一天的工作

胡刚的面厂位于古蔺县彰德街道建国村,而在古蔺当地,建国村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面村”。“你问当地人建国村,很多人反应不过来,但你一说‘面村’,他们会马上告诉你在哪里。”胡刚说。

坐落于古蔺河畔的建国村,省道S309穿村而过。村上并不太长的道路两旁,分布了近70家面作坊。天气好的时候,村上所有面作坊都会开工,挂晒的面条会让整条街飘散着面粉的香味。


天还没亮,胡刚就来到面厂开始一天的工作

今年74岁的姜未胜是村上做面的老人了,上世纪70年代初,他就开始做面,至今已有近50个年头。说起那时村里做面的场景,老人有些激动,“那时做面还是沿街挂晒,整条街挂起面,非常壮观。”在姜未胜的印象里,那时建国村还叫大力村,最初做面还是村里的集体经济,后来分散成了村里百花齐放的面作坊,做面的传统也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姜未胜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做面的工艺经历过3次变迁。“最开始时,磨面粉还要靠脚来踩木制骡柜,面条要一边手摇擀制一边手工剪断,一天一个人做50斤算很不错了。”姜未胜说,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磨面粉的机器,到上世纪90年代,更多的机器取代了人工,整个面村做面的工艺就基本定型了。虽然引入了更先进的设备,但面村的人做面依旧选用当地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优质的面粉,这也是古蔺面润滑、筋道的原因。


▲工厂内制作的面条更匀称

除了工艺的变迁,面条供应的时间也发生了改变。“那时做面受季节约束,村里夏天种水稻,冬天种小麦,虽然磨的面粉会存起来,但就跟杀年猪一样,什么时候吃完了,就只能等到隔年去了。”姜未胜说,以前他还会帮人磨面,别人磨了面后自己拿回去做面条,“磨面不收钱,只要磨面剩下的麦糠,可以拿去喂猪,而加工面条的话2分钱一斤”。

如今,做面的任务已经交到了年轻一辈手中。从小在挂面间长大的胡刚就是其中一员。“小时候就跟小伙伴一起,在挂晒的面条中间跑来跑去,还经常偷吃生面条。”胡刚说,2008年,古蔺还没有通高速公路,穿村而过的省道成了往返泸州的交通要道,那时村里还保留着沿街晾晒的习惯,让很多人见识到了村里晒面的壮观,也让村里的面更有名,“面村”这个名号就此叫响。


▲胡刚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古蔺面走向全国

胡刚说,村里的面能卖那么好,除了面本身质量好以外,还有一定的天时地利原因。“那时来买面的人非常多,不光古蔺人,很多开车经过的人,看到了也会买回去尝一尝,有时买面的人太多了,还会造成交通堵塞,渐渐地面村的名气就传开了。”

做面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如今的年轻人更想着如何创新。如今的面村,昔日沿街晒面的壮观场面已经不复存在,改而换之的是家家作坊在自家顶楼上搭建起更加规范的晒棚。胡刚告诉记者,为了能让古蔺面走向更广阔的平台,规范的制作流程和卫生的制作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如今,在村里两家已经成规模的企业带领下,面村每年都有数千吨的面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人品尝到来自泸州的这一独特风味。


▲如今的面村虽然没有了以前沿街晒面的壮观景象,但更加规范卫生


一家店铺传几代
 “擀面一条街”品味古蔺面文化


每年面村生产的古蔺面卖到了全国,但对古蔺人来说,不少人还愿意“去府前街买把面来吃”。这里的府前街,指的是连接府前街和胜蔺街之间的小路——牌坊口,它就是古蔺人口中的“擀面一条街”。




▲“擀面一条街”的商家正在晒面

7月20日,记者在牌坊口看到,老街依然保留着很有年代的六角形水泥板路,两三百米的小路两边有10多家面作坊。虽然下着小雨,街边仍晾晒着挂面。不少行人在晾晒的面条间穿行,家住附近的小孩则在挂面间玩耍。


▲市民穿行在“擀面一条街”上

刘代芬是古蔺县彰德街道胜蔺街社区二组组长,从1990年搬到牌坊口至今,她在“擀面一条街”生活了30多年。“我搬来那会儿这里的面作坊就已经很出名了。”刘代芬说,“擀面一条街”的面作坊除了要制作干面外,还要供应县城多家面馆的水面,每天凌晨4点不少作坊就开始工作。天气好的时候,天还没亮整条街就热闹起来。到了早晨七八点,整条街都挂满了面,白皑皑一片。


▲晒面的环境更好了

由于“擀面一条街”地处老县城中心,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导致无法引进现代设备。这里的作坊至今依然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的面条制作工艺,和面、做面皮都是手工,只有面条成型时用机器模具,很多机器都有几十年历史了,面条成型了全靠手工剪断。由于做面工艺较为传统,一个作坊每天只能产出几百斤面,不过大部分店家都有回头客,面条基本不愁销。


▲“擀面一条街”上,制作面条还需要最传统的手工


▲商家把晒干的面条切断准备包装

目前街上的各家作坊,最“年轻”的都有10多岁了,有些店家还传承了好几代人。何媛接手做面生意已有20多年,“我家从爷爷那一代就开始做面,那时我才10多岁,至于爷爷做了多少年我不记得了。制面的手艺我家已经传了4代。”

如今,在“擀面一条街”,面条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少商家说,这条街只要不拆,就会一直做下去,“我商标都注册好了,以后就留给我的孩子。”

END -


来源 | 川江都市报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